2013/5/23

展鬥是否有足夠的基因多樣性


做了個研究,有關泰國繁殖場人工化的鬥魚,其族群遺傳變異。初步數據表示,自然群體(natural population)的鬥魚,平均等位基因為locus of 1.5, 45.5% polymorphic loci and Ho = 0.065。

以泰國佛統(Nakornpathom)的繁殖場為依據,包括親魚管理,包括封閉式和開放式的育種,總採有十四個族群、七個種群,依序分析十三個同工酶系統(isozyme systems),和一個蛋白質系統(protein system),使十九個基因座、七個多態性基因座(具兩個以上等位基因的基因座)被解開。



泰國Nakornpathom Province繁殖場的育種模式。


再以「邦弗朗尼校正法」(Bonferroni correction)校正後,結果發現,大多數種群符合「哈帝溫柏平衡定律」(Hardy-Weinberg equilibrium, 族群遺傳學),為 (P < 0.0002)。另外,鬥魚在人工養殖下,所發生群體的遺傳變異,就兩系統(封閉與開放)來說,沒有太大不同,所有相對數值較低的等位基因平均數在1.32到1.42之間,平均為1.38,而觀察和期望,雜合子較高(HO=0.081-0.125,平均為0.099;He=0.091-0.142,平均為0.113),又以族群間遺傳分化指數(FST=0.0754,P < 0.0002),屬於中等程度的分化。

最後來看,平均遺傳距離(Cavalli-Sforza and Edwards)為0.081,根據近鄰結合法(neighbor-joining tree),種群開枝並不強。可以做的結論是,雖然與野生種相比,多態性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多樣性和比例已減少,但繁殖場仍存在足夠的種群遺傳多樣性。




 根據近鄰結合法,所呈現出十四個養殖種群的遺傳距離。









所有文字圖片請勿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