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5/9

植物雌激素對鬥魚的影響


先從植物雌激素(phytoestrogen)講起。它是植物來源的非甾體(類固醇激素)雜環化合物,種類有異黃酮類(isoflavones)、木酚素類(lignans)、二苯乙烯類(stilbene)、香豆雌酚類(coumestans)、真菌類(mycoestrogen)。

植物雌激素在目前,都有影響魚類生理的研究報告,其來源主要是水體與餌料。先看水體污染的種類,有污水處理廠的排放、有紙漿廠廢水、有土壤滲漏與動物排泄,比如那些排放廢水的排水口,就充斥著植物雌激素,在此區域捕獲的魚類,生殖系統已然改變,包括生殖腺縮小、性成熟延緩、第二性徵表達弱化等。而餌料的問題,主要還是在飼料成分,有些飼料廠會用些豆粉來混淆魚粉(我們吃的肉鬆也常有這問題),它是異黃酮類的植物雌激素,另外,魚若有採食水生植物,也多少會攝取到天然的植物雌激素。

我測試了接觸植物雌激素的公鬥魚,看有什麼樣的影響。實驗中,讓鬥魚分別暴露於 A.雌二醇(17β-Estradiol) B.異黃酮(Genistein) C.雌馬酚(Equol) D.β-榖甾醇(β-Sitosterol)的飼水,並用鏡子讓牠看十分鐘,測量張鰓展鰭的時間,組間平均值 ± SE。圖表中,標示相同字母者無顯著差異 (P> 0.05) ,標示小寫字母者為輕微無顯著差異 (0.10 > p > 0.05)。




再以實驗,暴露於1000μg/L雌馬酚中二十八天後,鬥魚自發游動的行為大減,但在較低濃度(10, 100μg/L),與其他植物雌激素,就未有顯著影響。而在1000μg/L雌馬酚的處理組,鬥魚對於鏡像刺激的反應延長,並且濃度越高,攻擊欲望越低。

先前已有研究,鬥魚的張鰓展鰭行為,被睪酮(Testosterone)11-酮基睾酮(11-Ketotestosterone)控制,而雌馬酚β-榖甾醇會降低公魚體內的性激素水平,支撐這點的,還有氟他胺(Flutamide)與乙烯菌核利(Vinclozolin)等抗雄激素物質,可以直接減弱攻擊行為。另外,較有趣的,β-榖甾醇卻能增進繁殖時公魚築泡巢的機率,因從求偶到育幼,若類固醇被抑制,能加速育幼行為發生。








所有文字圖片請勿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