鬥魚體部的皮層,有四個色層,各自分布著不同的色素細胞,而鰭部的色素極薄,或許是另一形式,還有待研究,在此暫不討論。
野生鬥魚的色層,由底層到外層、由內至外,依序排列:
1.黃色層 2.紅色層 3.黑色層 4.虹層
展鬥略有不同,色層由內至外,依序排列:
1.黃色層 2.紅色層 3.黑色層 4.虹層
黃色層 / 在黃色層仍無發現有控制色素沉積的基因,推斷可能含有胡蘿蔔色素(Xanthophores)細胞,或黃色細胞(Yellow cells),所以目前視為肉色或許比較恰當。
黑色層 / 在這色層有三個基因,分別是柬埔寨(Cambodian)、明亮(Blond/Bright)、米拉諾(Melano)。
1) 柬埔寨:為雙份隱性,所以當無黑色素沉積時,會顯現出肉色。
2) 明亮:也為雙份隱性,為體色提供更好的反射效果。
3) 米拉諾:與柬埔寨相反,增加黑色素沉積。
紅色層 / 在這色層有四個基因,分別是擴散紅(Extended red)、減紅(Reduced red)、無紅(Non-red)、雜色鰭(Variegated fins)。
1) 擴散紅:使體部與鰭部皆有很濃郁的紅色。
2) 減紅: 色度較為明亮,較淡較淺。
3) 無紅: 在這色層無紅色色素沉積。
4) 雜色鰭: 也就是一般所謂蝶翼效應。
虹層 / 因控制了藍色色素,所以也可稱為藍色層,在這層的色素細胞特性包括虹彩色(Iridescent colors)、擴張虹彩(Spread iridocytes)、無藍(Non-blue)。
1)虹彩色: 表面結構會造成繞射現象。
2)擴張虹彩: 最好的例子就是由傳統黑頭發展到甲面。
3)無藍: 若能完全消除藍色,那證明無藍基因存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