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,在Andrew Lim聯絡下,我飛離台灣,避開寒流侵擾,抵達炎熱的檳城(Penang),擔任鬥魚比賽評審。
檳城國際鬥魚比賽(KW Betta Comp),以往都由當地最大的兩家水產公司輪流主辦,去年,周天央作業上的問題,延宕至今年初,而建榮公司的照常運作,使今年檳城有了兩場一樣的賽事。加上BSM才剛在十月份於吉隆坡比完,賽程雖如此密集,但並未降低興趣、稀釋熱情,反而是一種延續、一種發酵,使參賽魚數不減反增,總共406隻鬥魚參賽,等於是中型賽事規模了。
我的食宿交通安排,多虧了負責人Sunny Chai。他與PBC團員組成的工作團隊,連續兩晚挑燈夜戰,忙於整理資料與場地布置,其在所不計的付出,使我更能放心的、全力以赴於我的任務。
比賽拾遺
除了我,另外兩位評審是Bobby Chua和SH Lee,我們先就每組做初步篩選,再依色彩(Colour)、鰭形(Finnage)、外貌(Form)、狀況(Condition)、氣勢(Deportment)等評比項目來給分。我認為其中後三項定義較為模糊,又在比重上占了大比例,為免主觀的亂評一氣,所以除非魚隻畸形、生病或活力不足,我才會扣分。另外在標準上,我採用了IBC的系統,雖然較為繁複,但唯有每個細目被適切的歸納、整理,才能得到一個「雖不中,亦不遠矣」的結果。
我們從早上十點開始,毫無間斷的,直到下午三點評比才大致結束。這五個小時的曠功疲神、或蹲或跪、或遠觀或近看,我們辛苦,參賽魚也辛苦。因為此時檳城的氣候不但悶熱,又時有陣雨,很多魚都得了胡椒(Velvet Disease),尤其在Black fish身上格外明顯。所以我採較人性化的做法,在初篩上盡量一網兜收,取長捨短。Bobby針對此點也表示:「有時外地參賽的魚,已失去了天時地利,若不多一分關注,多給一點機會,往往容易忽略好魚。」
這次台灣方面有六隻魚出賽,其中兩隻小煌的魚,拿下了分組第二名。先談談小煌的Blue HM,他這隻魚有個優勢,一是黑頭(Head black),二是體色。黑頭的Blue Betta是東南亞近年提倡要與Mask分開的,因為那是傳統品種,需要鼓勵與維持,特別是不帶Metallic的特質。所以牠即使鰭型稍差,也較能獲得認同。再來第二隻Orange HM,因身上Black spots比例過高,有違Single colour的要求,因此主辦臨時協商,看是否能移到Bi-colour組,在其他裁判認同下,不但換組,也拿下了分組第二。阿銘的Gold HM則非常可惜,因為該組只有牠一隻參賽,結果被併到Yellow組評比,完全失去優勢。所以,在比賽中,除了萬事俱備,運氣因素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這次親身體驗了馬來西亞的鬥魚活動風氣,不論比賽或座談,我都想把它觸鬚延伸到台灣。台灣的水產養殖技術相當優異,但在鬥魚這領域仍未有健全發展,我只能盡可能的去觀察、去記錄、去「不虛此行」,並把這些資訊帶回來分享給更多魚友。
我的評審證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