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12/20

Fighter的賭博訪記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在東南亞一些人眼中,fighter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鬥魚,因為牠們被飼養的目的,就是用來打鬥。fighter不管牙齒、皮層、鱗片、體型、耐力都比一般展鬥好上太多。在檳城,早年水溝四處可見,現在水污染嚴重,只有馬來西亞幾處仍保有很好的野生品種。

fighter的養殖,必須從幼魚到成魚都不做分缸,直到八九個月大可以參加比賽時再分缸。在餵食上要保持少量,使牠成長較慢,也較無脂肪積蓄,並且最好能養在戶外,以保有牠的野性。台灣以前引進fighter大多養在室內,所以不夠強壯,也較無鬥性。

馬來西亞產最多fighter的地方在怡保(Ipoh),此處除了水質乾淨,更有大量石灰岩,所以水質硬度應該是較高的,反而適合fighter生長。

馬來西亞還有另一種原生鬥魚,也常用來打鬥賭博,我跟賭客詢問,似乎沒人知道正確的名稱。此魚體型較小、耐力較差,但可較短時間分出勝負。因行程安排困難,我無緣見到這種原鬥的賭場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fighter的賭博並未合法,所在位置隱蔽,多虧在地朋友的指路與溝通協調,我終於得以放膽拍攝。

賭場開放時間是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,大概足夠賭上一場到兩場。剛下魚時,fighter並不會急著攻擊,而是互相展鰭、撞擊來示威,賭客都認為這個階段最為精彩,一旦其中一隻按捺不住咬下第一口,真正的打鬥才會開始。

每隻fighter喜歡攻擊的部位不同,但都會專挑一處攻擊。在這點上面,fighter屬行為遺傳,也就是子代有延續攻擊同一部位的特性,所以也成賭客選種的標準之一。

兩隻fighter的打鬥是很漫長的,快則一小時,慢則三四小時,甚至更久。直到其中一隻開始逃跑,勝負就分出來了。若下午兩點一到,兩隻fighter仍咬著不放,這時莊家會丟入一隻從未出賽過的fighter,這種年輕公魚見魚就咬,可使纏鬥不休的兩隻fighter暫時分開,所以賭客都謔稱是「警察魚」。但若警察魚咬到第三口,賭客的魚仍不到水面換氣,就會被判輸。

諸如此類的細則,還有很多。






鬥敗者已全無戰意,會被隨意棄置臉盆。細看臉盆底部,有很多破鰭與脫落的魚鱗,而fighter身上也血肉模糊、多處腫脹,令人不忍。其實打完的fighter,不管勝負,大多會被丟棄,甚至直接往旁邊小河裡丟。

這木板搭起的破舊小屋,成了賭場,雖然簡陋,但門外停了許多名貴轎車,可見賭客都頗有財力,只是偶爾鬥鬥fighter當作消遣。我研究了一下車牌,發現有來自新加坡、吉隆坡的,他們不辭千里,真是賭性堅強。

我發現,好鬥的魚,一如好賭的人,是不管勝算多少的,即使牠們遍體鱗傷,即使牠們不能免於死亡。但我心想:既然無法安排自己的生命,那最後的勝利又是屬於誰的呢?